- 手机:
- 18888889999
- 电话:
- 0898-66889888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的第三天,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毫不客气地向在场的各国代表发话,宣称美军有足够的能力打败中国,这番言论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没想到的是,这一声明刚一落地,不到24小时,几位美国部长纷纷出面,发表更加激烈的言辞,仿佛事先商量好了一般,接连发声,迫使外界不得不思考:特朗普的团队究竟在筹划什么?背后又有怎样的政治图谋?
赫格塞思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表态显得十分直白甚至有些过于激烈。他不仅声称美军能够战胜中国,更加直白地表示:“如果威慑失败,我们随时准备好战斗,并且必胜。”这番话仿佛电影中的台词,充满了戏剧性的气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在公开场合称中国为“共产中国”,这种带有明显冷战色彩的标签无疑是在加剧已有的紧张局势。过去人们常说侧重价值观,而共和党更看重现实主义。但如今,特朗普的团队一方面高喊“美国优先”,一方面却又将意识形态作为武器,显得尤为矛盾。
赫格塞思说完这些话后显然感到意气风发。然而,问题来了:不到24小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以及国土安全部长诺姆相继站出来,支持赫格塞思的言论,且言辞更加激烈。卢特尼克指责中国在关税谈判中拖延进程,并威胁要让中国“付出代价”;贝森特则宣称要“降低中国的风险”,而诺姆甚至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的留学生向哈佛大学传递情报。如此一系列的言论几乎是同时爆发的,给人一种经过精心安排的感觉。
实际上,这种套路并不陌生。通常,美国会让防长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先展现一种强硬的姿态,接着让其他部长陆续加入施压。这种“组合拳”已经在过去的外交中多次出现,只是这次的演绎太过明显,连台词似乎都早已准备好。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为何美国如此急于上演这一出戏?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在强调所谓的“威胁”,但实际背后的算盘可谓是精明无比。美国不断炒作“”,背后隐含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推销军火。
其逻辑非常直接:首先,通过“”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严峻的对手,然后要求盟国增加军费开支。由于这些国家的军工生产能力有限,他们只能依赖从美国购买军火。而谁将受益?当然是美国。通过这种制造紧张局势的手段,美国的军工企业就能赚取丰厚的利润。
以菲律宾为例,今年4月,美国批准向菲律宾出售20架F-16战斗机,总价值高达55.8亿美元,平均每架达到2.8亿美元。这一价格显得异常昂贵,因为其中的飞机成本只占40%,剩余的60%都用于附加服务和设备。而相较之下,中国的军备性价比非常高,尤其是像枭龙Block3战机,与ZDK-03预警机协同作战时,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效率提高了300%,且价格仅为同级别美军装备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开始感到不安。连续三天,军工股持续下跌,投资者忧心忡忡,担心军事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升级。因为一旦真的爆发战争,最后买单的仍然是美国的纳税人。更为棘手的是,中国对关键稀土出口的管制政策已经开始显现影响,部分美军装备的生产因此受阻,这让华尔街的投资者感到焦虑。
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特朗普也意识到,如何在强硬的立场和经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变得至关重要。然而,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设定的剧本进行。美国口头上的强硬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中国则通过行动做出了回应。赫格塞思的讲话刚一结束,南部战区便迅速在黄岩岛进行高强度的战备巡逻,并通过官方媒体发布声明:“我们正在加强海空管控,南海不是你们喊几句口号就能肆意妄为的地方。”
这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姿态无疑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谁怕谁?48小时后,中国商务部也发布了正式通告,针对美方的无理指责作出强烈回应,特别是针对美方打压华为芯片和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的举动提出严正批评,并划定了“红线”。
有趣的是,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似乎变得更加理性。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中直言不讳:“法国是中国的朋友,尽管我们有分歧,但我们应该继续合作。”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也强调,东盟国家坚持“不选边站队”的立场,认为所有争端应通过对话解决。这种理性选择背后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连续14年稳居区域首位,预计2024年将突破6400亿美元。与美国搞政治联盟是一码事,但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又是另一回事。
美国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驱使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一做法早在十几年前就已被证明毫无实质效果。随着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的加深,这种策略显然越来越行不通。
从种种迹象来看,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恐怕要落空了。近日有消息传出,白宫内部已开始向防长施压,要求对过激的军事言论进行“降温”。特朗普担心言辞过于激烈会导致局势僵化,影响即将到来的选举。毕竟,选举的意义不言而喻,经济现实也不可忽视。若真把中美关系搞砸,最终受害的只会是美国自身。
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明显比防长更为温和。他在推特上谈论的是“公平贸易”和“互利合作”,这一立场与防长在公众场合激烈的言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后不一的立场暴露了特朗普团队内部的矛盾。
实际上,特朗普团队的目标很简单:一方面希望中国放松稀土管控,停止抛售美国国债,最好还能够大量购买;但这些要求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日内瓦协议中,中国并未作出过类似承诺。按照美方的逻辑,若中国不按他们的要求行事,那就是“威慑失败”,那么他们可以继续为战争做准备。然而,考虑到美国国债的庞大规模,国会是否能够批准高达1万亿美元的军费预算,显然是不容乐观的。
美国这种“两面派”的手段其实并不罕见,先通过狠话造势,再根据局势变化调整立场,这种“先硬后软”的策略已经是常见套路。只是这一次,他们的演出显得尤为拙劣,甚至连盟友都开始对美国的真实意图产生疑问。